番外第5章 五年规划(1/2)

章武七年注定还是垂拱而治、休养生息的一年。

关东百姓依然一整年都是全免农业税人头税和徭役。朝廷的大型工程全部停工,军事行动除了必要的剿匪,其他能停就停。

部队全部暂时参与军屯,好好种地,恢复生产争取自给自足。

除非是有非每年保持维护不可的现有水利设施维修工作,那也尽量农闲时节让工兵部队参与施工、朝廷管饭发饷。

实在人手不够,才会带薪征募一些民夫参与施工,但这显然不算“徭役”。

春耕的几个月过得很是平稳,看起来今年大汉境内可以完全杜绝成规模的饿死人事件。些许水旱灾害和寒潮导致的减产,也能靠免税撑过去。

到了农历四五月份,第一波春季种下的蔬菜成熟,贫民也能用杂菜混几口饭吃,就算是撑过最艰难的青黄不接时分了。从此开始,大汉算是进入了高度的内部稳定状态。

从皇帝、丞相到各部官员,也尽量在这一年内不整活,不搞新政,一切按照现有制度慢慢推进,不折腾百姓。

唯一必须坚持推进的工作,只是对土地确权的检地,继续深化土地产权的国家登记制度。这活儿必须趁着秩序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就抓,也算是人口普查后朝廷最重的一项行政任务了。

不过检地普查的律法,也不是统一之后才定的,前几年就定了,所以也不算“变法”,只是对已有制度的全面深化贯彻。

之前的人口普查仅仅花了一年就完成了,土地检地大约需要三年。

具体的制度,之前也说过:“凡是耕地不足一百汉亩的平民,即使不登记,也能确保其土地权益,并且按人头征收农业税时,按拥有一百汉亩来计算。

而拥有土地超出一百汉亩的人,必须在三年内限期完成登记和核查,否则将来发生纠纷时,官府不予支持”。

这个政策实行到今年后,主要的大地主已经被朝廷抓大放小先登记好了,丈量工作也完成得差不多了。剩下的主要是零零碎碎的小地主和富农,登记检地工作很繁琐。

所以为了鼓励大家都来登记,而且结合如今地广人稀的特点,刘备跟李素、诸葛瑾商议之后,出台了一个惠民的政策:鼓励百姓开荒,或者耕种因为战乱而导致的无主之地。

只要确保是自耕农的,而非雇佣佃农占地,确有余力一家人种植超过一百汉亩土地的。那么,只要到官府那儿预登记,就可以多占田地。

最高不得多占二十汉亩,也就是实际占有田地从一百汉亩上升到一百二十汉亩。登记了之后,三年内没有异议和纠纷,官府就直接承认了对占地的拥有权,并且写进官府的“鱼鳞册”。

当然,登记确权之后的最初十年内,官府可以不对多占的土地征税,但十年期满后,那就按照登记实占土地的三十税一,来要求缴纳粮税。

相当于原先每个正丁每年缴纳四石粮食的,实际多占田并登记的人,可能要缴纳五石。但相比于多占田拿到的好处,肯定还是有很多年富力强种田多的人,或者是家里能独力养得起耕牛的人家,会乐于多占的。

这也相当于是一项鼓励开荒的政策了,还强化了朝廷对民间农业的控制力。假以时日肯定能把现在还比较粗放的“租庸调输”法中的农业税部分,往后世晚唐到宋朝的“两税法”的“履亩而税”原则靠拢。

哪怕这一步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彻底转型,也算是对国家有长远好处了。

……

除了上述的土地登记深化,整个章武七年朝廷没有任何变法折腾的动作,百姓鼓腹讴歌,欣喜于太平之世终于来临。

官员们的工作压力也有所降低,没那么忙碌了,连科举取士的规模也有所下降,今年会少录取一些明算科的人,因为各种税务官民政官也没那么缺乏了,争取未来几年降低一点朝廷的行政开支负担,更快还清之前的战争债券。

说起战争债券,章武七年也是朝廷最后一年发行战争债券性质的带息抄引,发行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打仗,只是为了堵住关东免税带来的财政缺口。

(将来还会持续发行抄引,但不是战争债券性质的,大部分时候也不给利息,只是可以折抵工商税和特许经营权)

刘巴估算之后,给皇帝上报,也显示今年会是最后一年财政赤字继续扩大的年份,明年开始就能稳住并略微收窄。到章武九年时,就能开始进入稳定还债的周期。

官僚系统自己就能把日常行政工作搞定,李素这个丞相当然也是早早地进入了半休息状态。

这一年的李素,倒不像是萧何的人设,反而有点像是提前转型成了曹参,自己的规自己随,每天喝点小酒锻炼一下身体,养养生,安排点娱乐活动。

当然了,李素的性情也绝对算不上怠工,他只是不想被繁琐的事务性工作缠住。如果有那些建设性、创造性的活儿,能让他有兴趣并且带来足够成就感,那他还是很乐于投入精力的。

被他所影响,这一世的诸葛亮,其实也有点往这种禀赋靠拢,工作的时候不再“事必躬亲”,而是尽量抓大放小,挑难的,非自己不可的挑战性工作来做。

如今天下太平了,他们师徒俩的这种性情禀赋就愈发明显了。

闲来无事,师徒俩不约而同盯上了几件有趣的事情:

首先,是他们发现在海外殖民了五年之后、刚刚重新投降归顺的周瑜,似乎带来了一些好东西,还有一些奇人异事,值得好好钻研一下,看看如何为大汉所用,把周瑜贡献的收获消化掉。

其次么,就是李素觉得,趁着眼下休养生息,可以对大汉朝未来几年要搞定的问题,先未雨绸缪做一个展望,然后写一个计划,跟刘备汇报备案一下。

晴天的时候该修补屋顶,战略规划当然要趁太平的时候写,居安思危。

……

五月底的一天,李素完成了一个规划草稿,也没刻意挑日子,就直截了当去找刘备汇报。

刘备也没有觉得意外,很适应这样的工作模式,也不觉得需要“兼听则明偏听则暗”,反正只是个远景规划,没必要跟群臣商议,先听听就是了。